莱莎是个疯女人,她知道的太多,迟早容易泄露,除掉这个纠缠不清的女人当然是早晚的事。
小指头当然会计划除掉她,但用什么方法才能借刀杀人、无声无息,不惊动家族人的怀疑当然需要幕后策划,需要些时间等候时机。
可是因为珊莎——他当时杀气是多么重,多么紧张愤怒——他毫无计划之下就亲手杀了莱莎,将她推下月门。
这后果有太多不确定,他站到了台前,成为怀疑对象,很可能洗不清怀疑,也可能被珊莎出卖(珊莎来证言时他很紧张)。
的确小指头有时会任性大胆的变更盘算,但实施无不谨慎,这可以说他最不谨慎的一次了,说不准就栽在一时冲动上,连珊莎都知道他无法自证清白就会被推下月门。
可是那个小男孩还是从心底冲出来了,失掉谨慎地维护珊莎。
这种双重性很矛盾,当他意识到,自己对珊莎有了感情后,如今的情势下,他在自控,把欲望封杀,因为他很清楚这很危险,他不能深化这种软肋在自己身上的作用。
无论从他自己对莱莎还是让珊莎嫁给甲乙丙丁都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当然可以做到把性和爱完全分离,肉体是资本; 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可以喜欢一个人又把她身体交出去,啊,开放式婚姻不就这样吗,小指头这么理性得可怕的人当然能这样。
但在封杀中,又会有失控的偶然,这种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失控马丁也谈论过,所以他会情不自禁吻珊莎,吻完后,强大自制力又立马封锁,不进行下一步。
为什么不进行下一步?因为他还没有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在此之前,他对于自己动了情的人,就必须克制,否则理性会滑坡,自己会很危险。
一个真正拥有高度欲望的人,他对人类的通俗欲望反而有超乎常人的控制力,甚至可以是禁欲系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充满了矛盾。
在波顿事件以前,珊莎也受影响变得很矛盾,在去嫁给波顿前,两人在密道里接吻,一定的认同感已不言而喻。
很有意思的是珊莎在没被交给小剥皮之前对小指头是很信任的,她信任他爱自己的母亲,信任他对自己有情,信任他会救自己出苦海。
嘴上说着不相信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小指头的神秘危险无疑也吸引着她。
她当他是教父、是导师,当他吻她,谁知道她有没有心跳呢?
她对他并非不是没有感觉的,她不无期待的暗示:“等你回来我就是有夫之妇了。”
女孩子们能看不懂这一暗示吗?可是克制如小指头只是笑笑就走了。
他的离去是令她多么不安,而热泪盈眶呀,她无疑是依赖他的,希望他保护自己。
不然何以她如此受伤的去质问他,和他闹僵呢,如果她内心没有真感情,尽可以演戏笑嘻嘻,何以在那棵树下明确表示不会原谅他、不会相信他了呢。
这反而是将他当自己人时,才会直截了当的发火,不然就会像真要杀他时那样演戏。
珊莎的确有所成长,但是她也的确还在波动着真情。
连珊莎的扮演者在采访中也说自己是信任小指头的,而且他们的信任还将加强。
他和珊莎联合,打算让珊莎打入波顿内部,也把预估的波顿战史坦尼斯几种情况告与了珊莎,结果都猜错了。
他的确是要利用珊莎取得波顿信任然后凭珊莎本事在无论战况成败下都掌权,让珊莎控制小剥皮,珊莎也是这么想的,还同时想复仇,谁料两人都低估了敌人,所以珊莎就悲剧了。
可是这证明培提尔并不了解小剥皮,不然怎么可能亲自把珊莎送去受折磨让珊莎恨自己然后等珊莎逃出来后又去帮她?
这样做除了珊莎的怨恨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这完全是失算,老马失蹄,谁晓得小剥皮十几岁一小屁孩手段那么高那么可怕。
真真假假,半真半假,谁又能在这样的迷惑中保持永恒的清醒。
在政治中什么是不变的?斗争。
在位者求的是稳定,上位者需要乱世来打破固有形态。
所以他的观念,突破了等级、制度、地域,说出了权力的本质,不管在求稳的和平年代,还是在求变的乱世,政治,就是博弈
说小指头把珊莎给波顿只是为了波顿家的支持的人并没有好好看他走前和珊莎在洞里的对话。
他的目的一是让珊莎制服其儿子,关键时刻能起到作用。
在之前的艾林谷珊莎帮他、演哭戏那里,他看到了珊莎的成长,以为珊莎应付波顿家的儿子应该没问题。
因为他们都以为只是老波顿难对付而已,这样珊莎就能像瑟曦或小玫瑰那样去搅动风云,而且小指头知道马上史坦尼斯就要和剥皮家开战。
这正和他的理念一样,“混乱是阶梯”,他希望珊莎能利用此战获得任意一边的支持,而他也将在最后端胜方、或把两方都端了渔翁得利,这才是大棋。
二是还可以顺便挑拨波顿和兰尼斯特关系,让他们狗咬狗,混乱中得利,混乱才是王道。
敌人越是被削弱,自己就会越强大,瑟曦自己身处一片混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详细调查,于是相信了小指头波顿家造反,给了小指头允许通过河间去进攻波顿的指令,一箭双雕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