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朱桢随着朱棣一起拜访了魏国公府。将要就藩的事,告诉给徐妙锦听。
徐妙锦当即表示,要跟朱桢一起。
不过由于徐妙锦还只有十三岁,徐家答应,两年后就送徐妙锦去武昌成亲。
朱桢自然没有异议。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八,划拨给楚王的三卫京营提前出发。
洪武十三年正月十八,朱桢辞别父皇母后和母妃,带着一干护卫心腹,在龙江口上船,出发去往武昌。
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等人前来送行。
看着望远镜中的太子哥哥和燕王上了马车,朱桢长出一口气,收起了望远镜。
“殿下,甲板上风大,还是进舱里吧?”小桌子劝了一句。
“无妨!”朱桢立在甲板上,久久不能平静。
自己种田兴大明的大计,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至于其他诸王,徒留羡慕的口水了。
朱元璋以户部无钱为由,拒绝了太子提出,让诸王一齐出藩的提议。
由于大部队已经提前走了,此次跟着朱桢一起西行的,不过是两百名火枪兵两百名弓弩手和两百名朴刀兵。
这些护卫分乘三艘大船,成品字形将朱桢的座船保护在内,浩浩荡荡沿江而上。
朱桢的座船,是一艘长约十几丈的沙船。
上面不仅安排了二十名火枪手和二十名弓弩手,还在船头船尾各放置了一门钢炮。
整个舰队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逆行而上,顺风时船速稍快。
逆风时,船速便慢的很了。
楚王一行出了正月,才堪堪到达安庆。
此时朱桢收到刘伯温的信,说楚王府地基已经整理好,已经开始盖地上建筑了。
二月十五,楚王一行到达九江。
跟约定一样,朱桢下船来,接上杨士奇母子,一起西行。
杨士奇年纪虽小,但也是走南闯北过来的,在船上与朱桢不停论道,时间倒也过的飞快。
三月初一,船队到达武昌县附近水面。
杨士奇与朱桢站在船头,指着不远处的江边城池道:
“咱们湖广,有一个武昌府,一个武昌县,可谓奇哉!”
这点朱桢倒是知道,他要就藩的武昌,乃是武昌府城,驻地在江夏县。而这里的武昌县,则是后世的鄂州所在。
此武昌县倒也繁华,江面上大小行船无数。
朱桢手下的一艘沙船已经顶到前头,上面士兵开始向四周吆喝开路。
一众民船见大沙船上装的都是舞刀弄枪的士兵,便主动让开航道。
朱桢一行这才堪堪走过这段繁华的江断。
又行数里,江面逐渐开阔起来。
杨士奇手拿望远镜,正在欣赏周围的无边春色。
忽然,前头两只互相追逐的小船,进入他的视线。
“殿下,你看!”杨士奇将望远镜递给朱桢,伸手指了指前面不远处的江面。
朱桢拿起望远镜,顺着杨士奇所指一看,面色一变。
前头那条船上,好像只有两个单薄的女子在奋力划船。
而后面追来的那艘船稍大些,上面划船的是四五个强壮的水手。
不仅如此,朱桢还看到,那船上立着四五名手持钢刀,凶神恶煞的汉子。
朱桢放下望远镜,看向杨士奇道:“这是在抢人吧?”
“草民看前头船上两名女子惊慌失措的样子,怕不是好事。”杨士奇皱眉道:
“那后面船上站着的人,看起来也不像是好人!”
“先生想要管一管?”朱桢眉头一挑,这一路上实在是无聊,来个英雄救美也极好的。
“殿下想管就管,草民其实无所谓的!”杨士奇太不诚实了。
“好吧,是我要管的,与先生无关!”朱桢无奈摇头,朝着身后的戴朝道:
“向前面的船打旗语,把那两艘小舟给拦下来!”
“属下遵命!”戴朝拱手而去。
很快,船帆旁的瞭望台上,一名士兵朝着前面的船,挥动起黑红两色旗帜来。
这一套旗语,是朱桢借鉴了后世里的经验,利用一面黑旗和一面红旗,简单的向周围的己方船只,传达讯息。
前面那艘护卫大沙船果然收到了指令,马上调转船头,横在了两只小舟前面。
两只小舟本来就是顺江而下,舟上的人又在拼命划着,速度太快,短时间内无法调转方向,只得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这艘大船拦住。
“奶奶的!干的好,这下这两个小娘子可没处逃了!”
后面那艘小舟上的持刀人,纷纷举起刀,一边骂着,一边就要跳到前头的小舟上。
“全部不准动!”大船上,一群火枪手伸出船帮,瞄准了下面小舟上的人。
“你,你们这是……”那些持刀人见是一船士兵,顿时慌神了。
一名看似是头领一样的人物,走到前头,对着大船喊道:
“诸位,咱们是黄州府杭三爷的人,湖广省里,没人不卖咱们杭三爷的面……”
砰砰砰几声枪响,后面小船上木屑横飞,船上众人吓的抱头鼠窜。
鼠窜不了的,都被吓的落了水。
“全部抓了,殿下要问话!”一名百户立在船头,大声道:“谁敢妄动,格杀勿论!”
这下,两艘小船上的人,都傻了眼。
须臾,那名首领被绑成了粽子,和两个惶惶如小白兔一般的两个女子,送到了朱桢的座船上。
这两个女子,一人身着鹅黄色外袍,下罩淡绿色马面裙,年约二十的样子。
另一位穿红色襦裙的要小些,只有十六七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