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张思远早饭过后,直接赶往醴泉坊。张思远离开扬州前,将韩武在长安的住宅和店肆地址都问清楚了,韩家住宅在醴泉坊西北区域。
醴泉坊离李世勣所在的普宁坊,距离并不太远。
找到韩家住宅,敲门之后,一位老丈走了出来。张思远问询确认,自我介绍后,老丈回去禀报。没多久,老丈和一位少女走了出来。那少女十四五岁,相貌秀丽,与韩怜儿有几分相似,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你就是张思远?”
张思远点了点头。
那少女几步轻跳到了张思远身前,朝张思远上打量,下瞧瞧,左看看,右瞅瞅,点头道:“恩,个子挺高,长得也好看,难怪我表姐看上你。”
原来是韩怜儿的表妹,瞧这模样,可能是姨表妹。
“听说你一人独自去了幽州?你胆子真大。不过,让我大姨父一家都在担心,几个月时间,来了好几封信。”
“长安离扬州那么远,一封信来回,怕要不少时间,扬州怎么来了好几封信?”张思远问道。
少女头向右歪了下,沉默片刻后说道:“你好像有点笨呢。”
“怎么说?”
“扬州到长安的商贾那么多,找人带信,不就行了吗?”
原来如此,确实是自己笨了一下,张思远心道。“你大姨父和你表姐来了吗?”
“没有。”
“那行,我过两天再过来,如果他们来长安了,你告诉他们一声。”
“你不进来坐坐?咦——,两手空空,啥也没带,嘻嘻,你就来串门?”
张思远只想抚额哀叹,这少女是空心菜呢,还是讽刺呢?自己离开奚部时,就已身无分文,现在虽是李世勣亲兵,但一时也没发工资啊。吃住在李世勣家,也不好意思要工资吧?皇帝说赏我的一百匹绢也还没看到。早知道借点钱买点东西,恩,今天确实草率了。
——不对,这是韩家,我都差不多是韩家倒插门女婿了,不买东西能咋嘀?
张思远站在那儿,哀叹今天出门没看黄历。
“小若,听说你表姐夫来了,是吗?”
一个美丽少妇从宅院大门走了出来,长相和韩母相近。
“阿娘。”
“张思远见过夫人。”
“哦,我是怜儿小姨,你叫我小姨好了。她是怜儿表妹杜若,你叫她小若就行。快进屋坐。”杜母说道。
张思远点了点头,一同进到屋内,过了前院,到了客厅。客厅内坐着一个少年,和张思远差不多年纪。
“他是怜儿表哥杜逸。怜儿小姨夫前些天出去收粮,今天不在家。”杜母说道。
张思远朝杜逸拱手行礼,但那杜逸不仅未起身回礼,而且也不答话。
“大郎,不得无礼。”
“算了,算了,我今天空手而来,已经失礼,莫再谈礼节了。”
“这是韩家啊,你要带什么礼物?”
张思远听到这话,有些亲切。看门老丈此时送上茶水,张思远接过。
张思远稍想后,说道:“我刚来长安没几天,今天过来有些仓促,还请见谅。小姨可知道,阿耶和怜儿他们,什么时候到长安?”
杜母思索了一下,说道:“你两月前寄来家书后,我们立即派人送到了扬州。但扬州离这儿近三千里,距离遥远,一来一回,很难说他们什么时候到长安。何况,扬州到长安,运河是逆水行舟,一天行不了多少路。”
张思远点了点头,心想还要等挺长时间,就说道:“那我隔几天就过来看看,如果他们来了,你也告诉他们一声,我在长安。”
杜母点了点头,又说道:“你现在住在哪,在做什么?”
“我现在住在普宁坊,至于做什么,——现在还不是太清楚,或许过两天会有变化。”
“要不你住到这儿来吧。”
“哼——”旁边的杜逸哼了一声。
张思远还能不识趣?自然委婉拒绝了杜母。聊了几句之后,张思远向杜母告辞,离开了宅院,回普宁坊李世勣家。
杜母送走张思远,回到客厅内。
杜逸此时说到:“阿娘,你留他做什么?”
“他是你大姨夫的女婿,不留他,难道赶他?”
“对,就要赶他,要不是他,怜儿表妹就是嫁给我了。”杜逸说道。原来他对张思远的不满,是因为此。
“胡说,怜儿嫁给谁,是你能决定的吗?”
“我是不能决定,可你们能决定啊?阿耶不也是生气大姨夫将表妹嫁给别人吗?”
“你们啊,胡思乱想。这事不要再说了,要是你大姨夫知道,少不得生气。”
“大姨夫也真傻,什么女婿不找,找个山沟子里的穷汉。大姨夫这三年赚钱赚大了,钱多了,心也粗了。阿娘,别的不说,过去三年粮食卖得好吧?钱赚得多吧?今年大幅收手,减少九成粮食买卖,转行卖什么瓷器。那瓷器能赚大钱吗?”
“你这都是听谁说的?”
“阿耶啊。”
“唉——,你阿耶那嘴,怎么没把门的。”杜母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旁边的杜若看着兄长,耸了耸肩。
贞观四年粮食大丰收,粮价暴跌到四五文钱。但是现在才三月,冬麦离收割期都还有段时间呢,南方水稻就不更用说了。所以长安的粮价,此时还偏高。
生意就是这样。一些行业具有周期性,价格起起伏伏,价格在高点的时候,很多人只看到赚钱,却不思考价格顶点和下降趋势的到来。
贞观四年粮食价格瀑布式暴跌,真的不可预测吗?
三日后早上,李世勣并没有上朝,而是呆在家中,等待圣旨。
上午,内侍监宦官高大有带着圣旨到来,首先是李世勣的。
“敕旨——李世勣听旨。”高大有扯着嗓子大声说道。
李世勣等人跪下,行礼听封。
“门下:并州都督李世勣奉诏北征,沙碛前屯。敌不得渡,降老纷纷。北清大漠,威振殊俗……李世勣改封英国公,赏赐绸缎一千匹,增加食邑至一千一百户。贞观四年三月十六日。”
“臣谢恩领旨。”李世勣领了圣旨。李世勣原来是曹国公,从今日开始,要称为英国公了。另外,原来食邑是九百户,现在又增加了两百户。
“敕旨——张思远听旨。”高大有又大声说道。
喜欢初唐棋客请大家收藏:(www.ishusexs.com)初唐棋客爱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