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宦官宣布朝会散去,文武百官齐列,从宫门缓缓退出。
走出宫后,崔仁师的脸上阴沉着脸:“实在是欺人太甚!!”
王珪则叹了口气说道:“实在是没有准备,否则也不会如此失利。”
一众世家子弟纷纷附和。
“谁能想到圣上竟然准备的如此齐全!”
“依我看,恐怕圣上对此一事早有预料!”
崔仁师叹了口气:“不管如何,科举一事已经成了定局,天下人也皆知晓此事。”
王珪点了点头:“大势已定,应当早做准备!”
崔仁师点了点头道:“那我们一定要争取道考官的名额,否则科举一事任由圣上一人说了算!我等根基将不保!”
公平科举局面,显然已经成了必然之事。
但无论是怎样的公平政策,终究还是需要人来实行的,科举的关键在于考官。
在没有其他办法下,考官如果都是自己人,那也能够扩大话语权。
王珪连连点头:“绝不能任由圣上和长孙无忌等人说了算,一定要多争取几个考官的名额。”
崔仁师也说道:“还有要赶紧督促后辈们读书,否则就算是考官多了,那水平太过低劣,恐怕也说不过去!!”
在以往,有吏部大部分的人都是世家中人,串通舞弊是常事。
所以学识方面并不是很重要,更多的看的是背景,而崔家人背景最强,因此常常出榜首状元。
而现在不同了。
长孙无忌怕是要带走不少人,再加上这种政策之下,恐怕他们也不知道考生是谁。
因此背景毫无用处,能比拼的也只有学识了。
而学识···
世家子弟又怎么能比得过拼了命考的寒门子弟呢?
对此,崔仁师点了点头,赶忙督促到:“还有报纸一事,得赶紧回去制作报纸!!”
王珪摇了摇头道:“别想了圣上不会让报纸发行的。”
崔仁师说道:“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
“······”
虽然不太可能,但不试试就放弃,也不是世家的作风。
与此同时,程咬金等人也纷纷在议论不休。
程咬金爽朗的笑道:“你瞧见了没,那崔仁师怕是鼻子都气歪了!”
尉迟恭点头道:“哈哈,依我看,这次回去之后,怕是三天都吃不下饭了!”
一旁人不解问:“哦!?这是为何?”
程咬金解释道:“当然是气饱了!!”
“哈哈···”众人闻言,不约而同发出爽朗的嘲笑声。
秦琼开开口说道:“不过,话说回来,科举一变,也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房玄龄沉吟片刻说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朝堂之上世家子弟将大大的减少,酒囊饭袋也将减少。”
“只不过···”
说着说着,众人不由的陷入了沉默,对此也有些担忧。
一方面,他们身为李世民的臣子,自然是要忠于李世民的,而且科举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他们理所当然的应该支持。
但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是父亲,也是有后代的,同样存在私心。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自己拼命不就是为了后代搏一个前程么?
眼下科举变得公平,这对他们同样不是非常的友好,毕竟能有国公,还是少!
但好在,大概率李世民会将一部分考官的名额交给他们。
因此,私心,利益和忠义三者交错,他们也有些迷茫,也正在适应新的变化。
长孙无忌则心事重重,想到了什么,脚步直奔东宫而去······
科举政策和报纸,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晚许多人彻夜难眠,有人绞尽脑汁编辑报纸;有人拿着竹条在教训孩子,督促他们读书;更有人被悬梁刺股,满眼泪花的努力读书。
很快,消息就从朝堂上传到了长安,开始逐渐扩散。
“这科举这般实行下去,那将无比的公正!”
“是啊,若是这么一来,那状元榜首,再也不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
与此同时,御书房内,魏征早早的在门外等候。
昨夜,他召集人手,连夜将报纸编辑好,现在正要呈给了李世民审核。
“殿下召见!”同胞过后的宦官领着魏征走进御书房。
“臣参见圣上!”魏征见到李世民,行了一礼:“启禀圣上,这报纸臣已经编辑好了,还请圣上过目。”
李世民微微点头,看着魏征的黑眼圈安慰了一句道:“爱卿真是辛苦了!”
他接过报纸,第一眼看到的标题就是‘科举大变,圣上广纳天下贤才!’的标题。
再一看内容,只见上面赫然写的是昨天的政策,至于李世民和崔仁师的争辩只是简单的提及了一下。
对此,李世民连连点头,要是太过详细,恐怕会传出不必要的流言,且有损国家形象。
“不错!!这报纸写的好,科举在于公正,在于广纳贤才,可以将报纸交给段纶印刷了!”
魏征不由的松了口气:“臣还有一事要禀告!”
“爱卿请讲!”李世民小心的折起,放在一旁。
魏征呈上了一堆报纸说道:“孔师,袁国师,还有崔公,王珪等皆找到了臣,要臣审核报纸,询问是否能够印刷办报!”
“是么?”李世民随手拿起了一张,看了起来,粗略的扫过一遍之后问道:“你看过这报纸的内容么?”
魏征回答道:“臣皆看过。”
“那你觉得如何!?”李世民头也没抬的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